索海靴是流行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的传统靴子样式,蒙古语称“索海固图勒”,是陈巴尔虎旗服饰文化的代表,是北方森林狩猎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合的产物。2009年,巴尔虎索海靴制作技艺被内蒙古自治区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索海靴制作工艺复杂,融合了糅革、裁缝、刺绣等传统技艺,主要工序包括熟皮、熏色、放样、裁剪、绣纹饰、缝合、定型等。成品轻巧暖和、不惧雨雪、便于骑马,非常适应北方四季的游牧生活。
索海靴由靴靿、靴帮、靴底、靴头、靴后跟、靴里子、靴镶边及靴上的装饰纹饰等组成,通常不分左右脚。索海靴有冬季和夏季之分,冬靴用生牛皮做靴底、用山羊皮做靴靿,靴内加穿毡袜;夏靴也用生牛皮做靴底,靴靿则用白布和白帆布密纳而成。不论冬夏靴都用绿色和黑色大绒镶边,并以精美的刺绣、镶边、补花、镂花、刻花等加以装饰。
与蒙古族传统靴子不同,索海靴的靴底和靴帮呈 “地包天”样式,卷起的靴底和鞋靿四周在脚面中间部位连接,这与巴尔虎部从森林迁徙到草原的历程密切相关。
巴尔虎人起源于贝加尔湖边的森林,为了方便林中生活及狩猎,习惯制作、穿着底、面一体的兽皮靴,迁至呼伦贝尔草原驻牧之后,他们根据草原游牧需求对靴子进行改进,如为了骑马方便硬化靴底、为了保护小腿加长靴筒等,逐渐形成了索海靴。
对于当地人来说,索海靴不仅是服饰,更是民族情感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数百年来,人们围绕索海靴创作了诸多传说、民歌,巴尔虎短调民歌《达岭图热易台固图勒》中唱到“索海固图勒的布靴筒上,缝饰了双层八副图案,缝饰的那双层八副图案,是那达日玛姑娘的手艺”,表达了人们对索海靴的喜爱和赞美。